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学生工作>> 学工动态
 

青春接力非遗路 ——我院“杉语林韵”非遗传承团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今年暑假,我院“杉语林韵”非遗传承团走进校园、深入社区、对接专业场馆,用一场场生动的实践活动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让千年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绽放光彩。

对话匠人:聆听非遗传承背后的坚守与创新

7月13日清晨,南京市文化馆内墨香与泥土芬芳交织,“杉语林韵”传承团的同学们带着精心准备的问题,等候南京泥人省级非遗传承人何斌老师的到来。今年已从事泥人创作40余年的何斌老师,一见面便向同学们展示了他近期创作的“金陵十二钗”泥人系列,细腻的笔触、灵动的神态让同学们惊叹不已。

捏泥人讲究‘三分塑、七分彩’,但南京泥人最特别的是‘不刻意求工’,要保留泥土本身的质朴感。”何斌老师结合自己的学艺经历,讲述了非遗传承的艰辛与坚守。他坦言,上世纪90年代曾因市场冲击面临技艺失传危机,但正是“让老手艺活下去”的信念,支撑他探索出“进校园授课+衍生品开发”的新路径。如今,他已在12所中小学开设兴趣课,开发的泥人冰箱贴、钥匙扣等文创产品年销量超万件。同学们认真记录着每一个细节,纷纷表示“从匠人故事里读懂了传承的重量”。

沉浸式体验:让非遗技艺走进生活场景

为了让更多人感受非遗魅力,何斌老师特意为传承团及现场观众带来南京泥人专场体验活动。活动中,他通过实物对比,解析了无锡泥人“色彩艳丽、造型圆润”、天津泥人张精细写实、注重传神”与南京泥人“简约灵动、贴近生活”的风格差异,让大家对地域非遗特色有了直观认识。

在实操环节,同学们和社区居民围坐一桌,从揉泥、塑形到勾勒细节,一步步跟着何斌老师学习制作“福娃泥人。“这里的线条可以再自然些,不用追求绝对对称、“色彩搭配要呼应主题,突出民俗氛围,何斌老师穿梭在人群中,手把手指导大家调整作品。来自社区的王阿姨拿着自己的作品笑着说:“以前只在博物馆见过泥人,今天亲手做才发现这里面有这么多门道,传统文化真有意思!

青春接力:构建非遗传承的“校园-社区”闭环

除了文化馆的专场活动,“杉语林韵”传承团更将非遗课堂搬进了校园与社区,让传统文化浸润日常。在锁金二小的课堂上,两位传承团成员化身“相声小老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为小学生们梳理非遗相声的发展脉络,随后登台表演经典片段,逗得孩子们笑声连连。在轻松欢乐的氛围中,孩子们不仅听懂了相声的“抖包袱”技巧,更感受到语言艺术的独特张力。

在樱驼花园、锁金三村社区,一场场“非遗盛宴”更让孩子们沉浸其中。在京剧脸谱绘制活动中,志愿者以“红脸关羽象征忠勇、白脸曹操代表奸猾为切入点,生动解读色彩背后的文化密码,让孩子们快速领悟传统艺术的精髓。簪花体验环节里,团队通过精心制作的短片追溯宋代"满头花"的雅致风俗,从宫廷礼仪到民间时尚,再聚焦布朗族簪花的材质工艺与象征意义,在古今对照、民族交融中展现对美的共同追求。纸鸢制作台前,成员们详解风筝的历史渊源,讲述古人“剪线放晦气”的民俗寓意,让孩子们在扎骨架、绘图案的过程中,读懂传统技艺里的生活智慧。

当孩子们举着自己绘制的脸谱、制作的簪花与纸鸢欢呼雀跃时,一张张笑脸成为非遗传承最生动的体现。这些充满温度的实践活动,让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可触可感的生活体验,更让文化传承在动手实践中有了深度与厚度。


          

团队负责人范珈瑞表示,“杉语林韵”非遗传承团是学院“文化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南京非遗资源,通过“调研记录+技艺学习+创新传播的模式,让非遗传承不仅停留在保护层面,更能融入校园文化与当代生活,让年轻一代在行走与实践中,成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