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高我院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为师生搭建高水平国际化交流平台,提升我院研究生培养水平,在校国际合作处的指导下,依托我院亚琛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生物制造与智能医疗装备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学院于12月5日—12月11日举办了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周系列讲座活动。
12月5日,学院邀请德国亚琛工业大学通用力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德国亚琛工业大学通用力学学会会长、中车集团长春轨道客车德国中心技术顾问马松云研究员进行学术交流。我院教师和学生代表200余人以腾讯会议形式参加了讲座。马松云研究员以"3D打印金属玻璃中结构缺陷对损伤行为的影响"为主题,从金属玻璃的制备方法出发,重点介绍了金属玻璃的变形机制、损伤演化机理,以及金属玻璃性能参数宏微观表征测试方法。以此为基础,介绍了金属玻璃材料的工业应用与性能优势。

12月7日,学院邀请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终身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增涛做了以《Micromechanics modelling of ductile fracture》(《韧性断裂的微观力学建模》)为主题的学术报告,我院近300名研究生、本科生参加活动。报告中,陈增涛教授教授介绍了团队在合金韧性断裂方面的研究工作进展和取得的成绩。在此基础上,从合金的微观变形机理出发,通过实际工程案例,介绍了两种常用韧性断裂准则的适用条件及模型修正方法。陈教授的报告揭示了材料的韧性断裂的演化机理,为材料塑性变形工艺的仿真、成形缺陷的预测提供了基础理论模型和技术手段。

12月11日,学院邀请香港城市大学机械工程系景興建教授做了以《Analysis and design of nonlinear damping and its applications》(《非线性阻尼的分析与设计及其应用》)的讲座,本次讲座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我院200余名研究生参加了活动。报告中,景興建教授介绍了由其团队研发的一种新型结构的阻尼器,展示了一种生物激励的非线性阻尼模型。景興建教授对阻尼器建模过程进行了介绍,将非线性阻尼与线性阻尼作了对比,对非线性阻尼的特点与应用作了叙述,并展示了非线性阻尼的吸振效果以及一个隔振单元,将传统方法与现有方法做的吸振器作了对比。

报告人简介(按讲座时间顺序):
马松云,博士,德国亚琛工业大学通用力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德国亚琛工业大学通用力学学会会长,中车集团长春轨道客车德国中心技术顾问。主要研究方向:先进结构与材料强度计算,围绕先进材料与结构设计中的前沿实验方法和理论计算,针对材料与结构非线性损伤本构行为,微动磨损,环境交互作用下腐蚀疲劳等课题,开展多尺度分析和疲劳强度方法方向的科研工作和发表论文。发表论文和专著50余篇。
陈增涛,博士,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终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先进材料的力学行为、金属成型新技术、断裂和损伤力学、材料损伤检测和防护等。他的工作得到加拿大国家科学与工程基金会、加拿大创新基金会、大西洋创新基金会、加拿大国家杰出研究中心和省科学基金等及企业联合资助超过600万加元。共发表SCI论文280余篇,著作三部。曾获得加拿大冶金矿业协会轻合金分会最佳论文奖、国际应用力学杂志五年最多引用奖、新不伦瑞克大学杰出研究奖等。陈增涛博士现任加拿大工程院院士(Fellow of Canadian Academy of Engineering)、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士(ASME Fellow)、加拿大机械工程学会会士(CSME Fellow)、加拿大阿尔伯塔省注册职业工程师。陈教授曾任加拿大国家自然科学与工程基金会机械学科评审组成员(2013-2016)、仪器专项评审委员会成员(2017-2019)。现任七种国际期刊的编辑或特约编辑,超过九十种国际期刊及加拿大国家自然科学与工程基金委、加拿大应用数学基金会、德国洪堡基金、香港科学基金等的评审人。
景舆建,博士,香港城市大机械工程系教授。分别获浙江大学学士、中科院自动化所硕士和博士(机器人方向)学位,英国Sheffield大学(非线性方向)博士。主要研究领域:非线性系统分析、设计、信号处理、辨识及其在振动控制、能量采集、故障诊断、机器人,传感器等方面的应用。发表文章200多篇,文章检索9700多次,H-index 50(Google Scholar),并有6-7篇SCI高被引文章,全球top 2%高被引学者之一,IEEE高级会员。